又是卖可怜博同情,又是拉踩两个想要公办小学的同行——翰林院和国子监,张英这番表现属实是秀了点儿。 工部尚书陈廷敬忍不住勾了勾角,好不容易有机会捞差事,连张英这样的人都坐不住了。 也对,瞧瞧这些年礼部都办了什么差事,除了祭祀和各种各样的大典,就只剩下给娘娘们主持册封礼,为皇阿哥们大婚制章程了。 郡王一套,贝勒一套,光头阿哥又是另一套,光是废太子当初大婚,万岁爷就磨了礼部四五年,大婚的规制上去再打回来,来来回回的磨着。 这些算什么正经差事,于国于民无利,也不怪张英为了公办小学连脸皮都不要了。 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还在用帕子试泪,另一边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。 谁能想到一个堂堂大学士这么能舍得下脸面呢,反正他是做不出当着朝文武的面冲着一个年轻人痛哭卖可怜来。 本来依着八贝勒的意思,公办小学是尽量要拿到手的,不能让诚亲王处处手朝政之后,还任由其向京城百姓施恩。 可张英应当是万岁爷的人吧? 八贝勒要对付的是诚亲王,又不是万岁爷,相反,眼下这情况,万岁爷和八贝勒的利益是一致的。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与张英相争,他该助张大学士一臂之力才对。 刚刚才被拉踩了一番的翰林院掌院学士,现在却是站出来大大方方道:“臣也以为,礼部是承办公办小学的不二之选。” 翰林院怂了,国子监内官位最高的祭酒也才从四品,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。 无人与礼部相争,胤祉便顺势将承办公办小学的差事由礼部,由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全权负责。 希望在张廷玉的‘提点’下,这位大学士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。 人一动,张英差点习惯的跪拜谢恩,好在膝盖弯到一半,便已经反应过来了,立马把腿伸直,向前拱了拱手。 “臣谨遵王爷谕旨,定不负王爷所托。” 他从儿子那里得知,诚亲王有宏愿,要让天下黔首皆能读书认字。 这样大的宏愿,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,可又让人心驰神往。 诚亲王要将京城作为试点大办蒙学,他张英侥幸做了大学士和礼部尚书,经年来碌碌无为,如今若是能在黔首之子入学上做出些许成绩,也不枉他来这世上走一遭。 第134章 二更 京城的学习氛围变得空前浓厚起来,尤其是礼部上了公办小学的具体章程后。 不收学费,不分出身,入学年龄限制在六岁到十五岁,头一批启动的公办小学是两所,分别建在南城和北城,而这两所学校目前拟定的招生人数都是两千。 名额有限,考试录取。 此番消息不胫而走,迅速在京城传开,有幼儿园的先例在,百姓自然相信公办学校的可靠。 幼儿园头一年的招生名额是九百人,按照年龄分为三个年级,此后每一年的招生名额都限定在四百,区区四百个名额,报名的人却有好几万,因为不限制籍贯,报名的不只是京城人,还有不少直隶人。 无论是什么年代,‘免费’总是颇具引力,免费入学在如今就更有引力了,要知道对寻常百姓之家来说,读书是极其奢侈的一件事情,单是束脩就能拦住很多人家。 胤祉所建的幼儿园,之所以一开始便有那么多百姓为自家孩子报名,还要得益于女子医馆建立起来的好名声,不然一般人也不会放心自己的孩子和皇室子弟在一起念书,谁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呢。 女子医馆的名声为幼儿园开了路,而幼儿园的名声也为公办小学开了路。 住在南城平安胡同九岁的沈兴,已经从幼儿园结业两年了,入学那一年他六岁,因此被分到了大班,只一年便结业了。 沈家不能算是平安胡同里的穷人家,只能算是中等,不过平安胡同位于南城最偏僻的角落,住在这里的人家都是穷苦人家,沈家也不例外。 念书这种事儿,可以说跟住在平安胡同里的人没什么关系,沈家也不例外。 只是沈兴有一个在客栈跑堂的叔叔,当初报名幼儿园,便是沈兴的叔叔主张报的,全家人拿出小半的积蓄把沈兴送到学堂念了两个月的书,这才让沈兴通过了入读幼儿园的考试。 读书的那一年,沈兴便将在学堂那两个月的束脩全都挣了回来,幼儿园不收束脩,早晚两顿饭都是在家里吃,也就笔墨纸砚需要花银两,但他都是买最便宜的那一种,花销不大,却还能往回挣,每个月每个班都会有一次总评比,排在前三名的奖励文具。 他每个月都排在头名,奖励的文具只给自己留下了一支笔,剩下的全都让叔叔卖了补贴家用。 结业两年,幼儿园学过的东西他从没有忘记,每天他都会用笔蘸了清水在青石板上练字,也会给自己出算术题做。 叔叔说,会认字算数的人,更容易被客栈雇佣做跑堂。 幼儿园里的先生说,字写得好,算术题做得又快又准,将来是有可能通过衙门的考试做小吏的。 今年大街上那么多招收小吏的布告,且不限制出身,只看考试成绩,更是让沈兴充了希望,他甚至都已经在攒钱准备买一本《大清基础律令》了。 再有四年,他便能去参加小吏考试了。 可当他听到‘公办小学免费’的消息后,还是诚亲王让朝廷办的,心里边又升起了更大的希望。 太和殿之变的两个月后,康熙已经有神批折子了,密折也好,经内阁转过来的明折也罢,一本不少的被送到乾清。 地方上送过来的奏折还和往年差不多,多数是请安的折子,剩下的那些也是老生常谈,要么是当地出现了大案,要么是天公不作美,又出现了旱情或是水灾,诸如此类,和往年区别不大。 可京官们的折子就和往年大不同了,吏部送上来的折子是有关小吏的,各个衙门公开招收小吏,而且是只看成绩,不论出身,光是这个改动就已经够大的了,吏部还打算为这些小吏组织统一的‘培训’,吏部尚书马武草拟了一份小吏考核标准递上来,能者上,庸者下,劣者汰。 户部烧钱烧得厉害,可国库不减反增,因为这两个月老三已经抄了四家了。 兵部的折子最多,有资格上折子的几乎都上了,老三在朝会上提议全军大比武,这些折子全是围绕大比武所提的章程和意见。 刑部近来办了好几件案子,都是和贪污有关的,呈上来的折子也是贪污案的后期处理,按照律令,这几个贪污犯都该斩的,但刑部提出了新的处理意见,想让几个贪污犯劳动赎罪,如今工部那边正缺人手,雇佣百姓还需花银两,贪污犯劳动那不是应该的吗,一文钱的工钱都不用给。 康熙不知,什么时候朝廷大员也需要吝惜几个人的工钱了。 工部的折子全是汇报进程的,水利工程的进度,两处公办小学的进度,几处路段修理的进度,还有关于新材料的实验进度……总之是烧钱烧的厉害。 礼部的折子就一件事儿——公办小学,招生的章程刚折腾完,如今又开始折腾着招先生了。 国子监提出要让学子懂得民生艰辛,上折子要求去跟着工部去乡下修路。 康熙知道老三能折腾,不是束手束脚之人,可也没想到这么能折腾,他要批复的折子比往年多了两三倍,其中还多出来一部分弹劾的折子,都是弹劾老三的。 关键老三的这些东西,有些他都是头一次听说,以至于有时一份折子要看很久,才能下笔去批复。 弹劾老三的那些折子就更别提了,五花八门什么都有,什么暴戾恣睢、不敬圣人、胆大妄为…… 光是批折子,康熙就能从天亮一直批到天黑,若不是太医劝告他不能过于劳累,天黑了他也能熬着夜批。 但大病过一场的人知道躺在上养病的滋味儿,到了他如今这个年岁,就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拼了。 每批半个时辰的折子,就要起来在屋子里走一走,中午用过午膳,还要去御花园走走,天蒙蒙黑时,就不在乾清里围着折子打转了,而是起驾去后,去几个老人那里歇着。 表妹,秀外慧中,颇有才情,琴棋书画无一不通,在承乾,他总是能同表妹相谈甚,倒比年轻那会儿更能聊到一起去。 荣贵妃,子还一如往,即便老三如今担着监国重任,荣贵妃仍旧还是那副关起门来过自己子的模样,成里的不是听太监女说书,就是琢磨养生,待在荣贵妃的钟粹,总是能让他到平静。 宜妃……发福了,年轻时也是冠后的美人,如今是胖美人了,吃东西愈发没什么节制,晚膳能当着他的面啃掉一个猪蹄。 康熙刚开始还不习惯的,妃突然就没了仙气,大概是他也老了,开始念旧了,瞧宜妃如此,居然不觉得鄙,倒有几分可。 德妃是个慈母,老四抱给皇贵妃养着,德妃只能将一腔的母都放在十四身上,亲手为十四制衣物,忧心十四的起居,作为一之主,甚至会亲自下厨给十四熬汤送过去。 有这样的慈母,也难怪已经开始御前听政的十四还是一副孩子模样,不像十三,只比十四大了两岁,可几年前就已经退去稚气了,跟着废太子在朝堂上搞事。 康熙都已经有力批折子了,可却还是让老三监国,连大朝会都由着老三主持,一则是因为废太子谋逆案还在调查中,老三来动手给废太子和十三定罪,总好过他这个皇阿玛动手,二则也是因为他的身体劳累不得,老三处处铺摊子,还铺得这般大,若是撂挑子撒手,他这把老骨头还真顶不住。 还有最后一点,老三在朝堂上处处安人手,又问他要了京城那么多军营的指挥权,还有老大几个帮衬着,一旦跟老三翻脸,恐怕废太子之事会重演,且事态会比曾经的太和殿之变更为严重。 在不能确保一击即中之前,他就不能跟老三翻脸,或许老三这个兔崽子就是知道这一点,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,一边在各个衙门搞改革,甚至了个公办蒙学出来,一边大大咧咧的把全部的折子都送到他这边来,明折、密折概不关心,卯足了劲儿在京城搞事,都不曾关心地方。 老二已经废了,这两个月康熙也曾考虑过让老三来做新太子,可老三身上的病属实太多,子莽撞冲动,还过于耿直,眼睛里不沙子,就连后院老三都是不合格的,至今后院都只有董鄂氏一人,孩子也就只有一儿一女。 康熙不去新人那里留宿,反而总是宿在几个老人中,也是打定了主意要将身体养回来,要么好好掰一掰老三身上的臭病,要么就换一个更为合适的储君。 无论哪一种选择,都需要他在和老三的较量中稳站上风才行。 第135章 康熙不慌不忙,继续做着批奏折子的工具人,他的经验远非老三能比,奏折上寥寥数语的批复总是能直指要害。 不过,因着如今的奏折太多,为了避免浪费时间,他会事先让人把请安的折子筛出去,莫说批复了,连看都不再看。 只有尤为清闲的时候,才会挑几封让梁九功念上一念,用来调剂自个儿的心情。 两个月的时间,身体状况渐渐好转的不只有康熙,八贝勒毕竟年轻,尽管受了那么重的伤,但这会儿已经不影响常生活了,只是不能做剧烈运动,也不能拉扯到左肩上的伤,但除此之外已无影响,既不妨碍他写字,也不妨碍他上朝。 以往皇阿玛在时,上朝和下朝都需行叩拜之礼,出面奏对也需要叩拜,而叩拜之礼是很难不拉扯到左肩的,如今没有了皇阿玛的大朝会,连叩拜之礼都没了,拱手礼他如今还是能做得的。 因此,八贝勒不顾太医的劝告,执意重新回到了朝堂上,仍旧是待在礼部,三哥将承办公办小学的差事给了礼部,如今的礼部可是忙得很,连礼部尚书张英都忙得脚不沾地。 除了忙,礼部还多了几个新面孔,八贝勒微微了背,这两个月他虽然不在朝堂,可也知道三哥在朝堂上的动作有多么繁多,繁多到会让人误以为三哥不是来监国的,倒像是直接登基开始实施新政,还是为上一任皇帝守过三年孝期,到了可以更改父志时候的那种。 这个时候不是应该求稳才对吗? 三哥一边在朝堂上安人手,一边急切的想要做出成绩,而且是不管不顾,惹得朝堂上的一些人怨声载道,如今就敢上弹劾三哥的折子。 三哥未免太心急了些,也太不将皇阿玛放在眼里了,这刚好是他的机会。 他需要在众人面前树立一个和三哥不一样的形象——温润无害,三哥是进的,是眼睛里不沙子的,他不同,他不会像三哥那般尖锐,他远比三哥要仁慈包容。 仁慈包容的八贝勒,回到礼部衙门时,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,无论是对着高品官员,还是低品官员,亦或者是对着小吏,都翩翩有礼。 “贝勒爷身体可还好,怎么不多养养便回来了?”张英放下手中的差事,行礼问道。 八贝勒忙免了张英的礼,解释道:“已经好多了,在府中无事,倒不如回来跟你们一同办差。” 八贝勒为什么回来,张英心里如同明镜一般,也不是不能理解,原来有太子的时候,夺嫡之争便没有停止过。 如今诚亲王虽有储君之实,可并无储君之名,八贝勒不甘心也不奇怪,面对那个位子的惑,又有几人能甘心呢,如直郡王那般干脆利落放弃的人,才真真是少见。 可这跟他无关,他不是诚亲王的人,也不是八贝勒的人,两边如何相争和他没有关系,他能为诚亲王做事,自然也能为八贝勒做事。 礼部如今这么忙,八贝勒回来的刚刚好,刚招进来的那批小吏还在培训,甚至为了培训这批小吏,还安排了两个官员过去,眼下正愁没有帮手呢,万岁爷的儿子们,旁的不说,能力都是有的,八贝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 重回礼部衙门,准备挨个同官员们打招呼的八贝勒,刚刚见完张英,最初的打算便折戟沉沙了,不得不留在张英这里挑选公办小学所需的书籍。 寻常孩童开蒙,不是《千字文》,便是《增广贤文》或是《论语》。 但三哥给公办小学定下了科目,除了汉语课,还有算学课、律令课和武学课。 算学和武学暂且不提,小孩子开蒙学律令,这也太过儿戏了。 可偏偏三哥在这件事情上乾纲独断,礼部不反对,皇阿玛不出面,任由旁人再怎么弹劾也没用。 重伤未愈提前返岗的八贝勒,被张英拉去做了‘壮丁’,另一位八贝勒派的中坚人物纳兰揆叙,还在安排人写折子弹劾诚亲王,甚至本人都亲自下场。 前几传来万岁爷身体好转亲自批阅折子的消息后,他便抓紧安排了十几封弹劾折子送上去。DgLhtoYota.COm |